赵季
作者:陶李 马荣柱 甘万莲时间:2023-03-08

赵季(1918.3—1992.3),湖南邵东人。1980年11月—1983年10月任云南大学校长

赵季(1918.3—1992.3),原名石荪,湖南省邵东县人。少年时期他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同学一道办过《大路》等进步刊物。1936年起开始为武汉的报刊杂志撰稿,结识了一些进步文人。1938年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到陶铸举办的湖北省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同年5月经陶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队宣传队长、连队政治指导员、洪山军政干部训练班勤务处处长、鄂豫边区党委宣传部国民教育科副科长、边区行政公署教育处秘书兼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监沔县县长、江陵县县长。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湖北洪山专署民政教育科科长、中原政府民政部秘书。1949年后,历任湖北省文教厅学校教育处副处长,中南高教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央高教部中等专业教育司办公室主任。主编过《湖北教育》,曾受聘为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兼任教授。

1959年,赵季调云南大学工作。历任校党委常委,党办主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0年起任校长、党委副书记,直到1983年离职休养。在他任职的25年中,经历过云大历史上两次大曲折后的调整、整顿和提高工作:一次是“大跃进”后,一次是文化大革命后,他都曾付出过辛勤的劳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季初到云大时,学校因受1958年社会上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影响.个别校领导又从中推波助澜,掀起所谓“科学研究大跃进”、“大办工厂”、“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等一个又一个热潮;同时,又掀起以“搞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觉革命、向红透专深前进”为中心的思想批判运动,开展所谓“向党交心”、“拔白旗、插红旗”、“横扫资产阶级法权”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一批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受到错误批判。在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校长李广田、副校长杨黎原也都给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受到降级和撤职的处分。学校气氛十分紧张,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者,赵季面对这种情景心情十分沉重。幸好不久,中共中央在1960年1月30日,任命高治国为云大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高治国到校后,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强调并坚持“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办好学校必须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办学思想。有同样想法和看法的赵季自然由衷地表示拥护,成为高治国在校领导班子中的得力助手和贯彻推行这一思想的具体执行者之一。他协助高治国调查研究,召开各种类型人员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一系列措施,调整教学与科研及生产劳动的关系,妥善解决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的时间安排,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着力改善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解决红与专、老师与学生、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关系,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热烈欢迎。1961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校党委发动党内党外群众,认真总结1958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召开了各民主党派、全体教授、副教授和部分讲师参加的为期三天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划清了许多是非界限,统一了认识,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一年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高治国的主要观点,经有关同志集体讨论,由赵季执笔撰写了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另一篇是《办好学校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两篇文章均署名为中共云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高治国,分别在1961年4月7日和8月2日的《光明日报》的显著位置发表。《人民日报》于4月14日,转载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篇文章。由于这两篇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产生很大的反响。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校党委认真开展了从1958年以来,政治运动中受过批判、处分人员的甄别工作。赵季积极投入这一工作,对93个错案进行甄别,纠正了给李广田、杨黎原戴上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的错误,取消对他们的处分。对党内其他错划为严重右倾的6个同志也都平了反,撤销了原结论。许多人放下了思想包袱,心情舒畅。

1964年,他提出“教活、学活,把政治思想工作做活”的要求,对解决当时存在的学生学习和活动负担过重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正当云大蒸蒸日上,健康发展的时候,一场“文化大革命”打断了它的进程。在文革中,云大大批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和一批学生遭到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6年停止招收本科生,12年停止招收研究生,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开始,赵季就受到批判,进了“牛棚”,剥夺了工作权利。身处逆境,赵季临危不乱,困而不失其所,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1975年7月他恢复了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投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作。

1979年7月,中共云南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迅速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赵季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办学思想。他分析学校历史和现状,归纳了3句话12个字作为办学指导思想,这就是“加强基础,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经党委讨论达成共识,写进党委1980年10月《进一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强基础,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的报告中。

这个指导思想的基本点是:一、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要确保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二、一个大学应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应争取一些学科在国内以至国际上有领先地位或在某个方面保持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一个大学,没有相当学科的优势很难站住脚。云大是所老大学,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家重点大学。有一些学科,如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和云南地方史、生态动植物、数学地质、电子显微镜、量子化学等,是可以列入国内先进行列的。我们有一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的教师,有一批学术带头人,他们在若干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突出重点,就是要保持和积累这种学科优势。学校为突出重点,通过各方面酝酿讨论,确定以历史、物理、生物、地球物理等5个专业为学校重点专业,制定了建设方案和规划,在人员配备和经费上,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专业后来也得到省教育厅的扶持。

关于科学研究,赵季主张首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为多招研究生,提高培养研究生质量创造条件。他分析了学校的状况,从1977~1980年学校科学研究有所恢复,理科5个系共开展194项研究,有8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奖。在全国性的重要学术会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院校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因此,一定要下大力气把科学研究搞上去,把学校办成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他认为首先要加强管理,实行合同制,克服自流和无人负责的现象,要争取多承担一些国家的科研任务,为国家“四化”作贡献。作为一所省管综合大学,云大应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与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多签订一些合同,为他们解忧排难,为云南的经济腾飞作出努力。学校通过承担科研任务也可以取得一部分资金,用以装备学校、建设学校。他认为开展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计算工具,要建立资料情报工作,形成“信息的湖泊”。尽管学校购置了十多台大型精密仪器,先后建成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盖起实验大楼、计算中心大楼,但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他还强调: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培养与训练,除研究生要多参加科学研究外,更要吸收本科高年级学生参加这方面的活动。

赵季认为学校要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并且这支队伍要有很高劳动热情和充足的后备军。他说,这方面我们如果不努力,不严格要求,不给教师更多提高机会和帮助,我们同国内先进院校的差距将会愈来愈大,更不用说同科学发达国家的大专院校相比较。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作出很大努力。首先是对现有教师进行整顿,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对不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另行安排。克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合理现象。其次,根据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多、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学校引进一批新生力量。同时,对原有教师分层次、区别对待的办法安排。如对学术造诣较高、有专长的老教授、老专家,积极为他们配备助手,配搭工作班子或招收研究生,让他们在学术上作出新成绩,学术和专长能继承下来并得以发扬。中年教师占学校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三,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培养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除安排他们结合教学科研的实践不断提高外,还有计划地安排他们集中一段时间在校内外进修和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同时积极与有关方面协商,派他们出国深造,希望他们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人才辈出,是衡量一个学校质量的重要尺度。赵季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在政治上帮助学生进步,在文化上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在道德品质上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他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人活着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学生要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学习。否则只为找个好职业,追名逐利,那就不算合格的人才。

赵季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品学兼优、学习拔尖的学生,让他们脱颖而出,早日成材。他认为知识固然重要,但还要有智慧。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必须有过人的智慧。能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联想,酝酿出创造性的智谋。他认为,在这一方面人的差别是很大的。知识加智慧,才能攀登科学高峰。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平均主义、不允许冒尖的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长刀来削平它”的弊病还没有清除。他要求老师要教书,要育人,还要识才。一个热心而高明的教师,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增长智慧。在他倡导下,云南大学于1980年10月制订了《“三”好奖学金试行办法》,以奖励拔尖学生。1981年12月第一批29名学生荣获这个奖励,以后每两年颁发一次。

“树立一个良好的校风”,是赵季办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一桩心事。他认为一个大学,应有比社会上更高的精神文明,要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优良传统。云大历来的学生比较能够吃苦耐劳,下厂下乡,均获得好评。学习也刻苦,基础知识还比较扎实,用人单位一般有好的评价。这是很好的品质,应该保持发扬,但还不够。我们所要倡导和树立的校风,他概括为四句话16字,即“治学严谨,品行端正,求实务实,富于进取”。1982年11月,他在给全校师生宣讲党的十二大文件时,对这四句话作了解释。关于“治学严谨”,他说,现在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学业和思想这两个方面都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进入大学不允许“混”,不能轻易地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必须紧紧地把握一个“严”字,否则培养不出人才来。“品行端正”就是要有共产主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不允许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不允许有道德败坏和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求实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做老实人,当实干家,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富于进取”即要有开拓精神、与人竞争精神。科学需要进取精神,大学教育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要发展学科,开辟新领域,没有进取精神是不行的。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自甘落后。我们要在努力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把校风建设好。

校园建设,是赵季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任校长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校园秩序、环境卫生和绿化问题。他与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察看了学校各个角落,制订规划。学校成立了以一位副校长为主任的校园建设委员会,后来又成立校园管理科,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经过几年努力,校园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在绿化中注意树种的配置,把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起来,使学校一年四季有葱笼绿树成荫的环境;把迅速产生绿化效果的速生树种和生长较慢但寿命较长的树种结合起来,兼顾近期和长远的绿化效果;把高大的乔木和矮小的灌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层次;把有环境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与有经济价值的树种结合起来,做到好看、卫生、有实惠;春夏之交百花争艳,秋冬之际果实累累。校园交织在绿草、花木、林丛中。云大被评为昆明市花园式的单位。

1981年10月,赵季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赴美地方教育访问代表团。在历时24天的考察访问中,访问了纽约市和宾夕法尼亚等6个市州;访问考察了8所州立大学,参观了美国最大的计算中心––––道格拉斯公司计算中心、核工程实验室和一些工厂、农场,还参加了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召开的有300多位校院长参加的年会,与美国高等教育界进行广泛接触。还考察了一些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经费来源、师资状况、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丰富了他的办学思想。他认识到,云大要发展、要前进,必须打开大门面向世界,大力开展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校际交流活动,让本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访问、讲学、深造;也应尽可能多地聘请国外一些专家、教授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本校还应尽可能地多吸收一些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在美国,他积极与西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朴莫那加州立科技大学和西卡罗菜纳州立大学建立校际联系,就双方教师、学生交流及教学资料的交换等事项达成一些协议,为云大与国外知名院校校际交流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这种校际联系日益频繁,内容日渐丰富。

1983年他离休后回到湖北,任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鄂豫边区革命史审议委员会委员,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及编辑部总编辑。1992年3月2日他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74岁。他逝世后,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敬赠的挽联,对他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

倾毕生精力将革命真理挚着追求,笃学博笔,研究竭思尽虑,厚积薄发,华文传世,方携两袖清风隐去。

以无限赤诚为祖国富强忘我奋斗,艰苦朴素,夜寐晨兴,始终不渝,德政永垂,更有一身正气长存。

(陶李马荣柱甘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