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学基初肇——东陆大学创办始末
作者:刘兴育时间:2020-04-14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云南光复以后,以蔡锷为首的军都督府,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均有所发展。为了建设云南,急需各种人才,为了培养人才急需发展教育,尤其高等教育。1915年,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召开,云南代表所拟计划案内,首次提出本省自办大学的建议,此为云南议立大学之始。1918年,川滇黔三省召开联合会议,复有西南三省联合设立大学之议,但未定论。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民主”“科学”之风吹遍全国,云南自办大学之声复炽,省垣昆明各界人士、学者名流,“或请愿议会,或建议政府,亦纷纷亦(创办大学)为言”。如尚志学社龚自知等曾请愿省议会,要求即办大学。甚至远居海外的滇籍留学生董泽、何瑶等,每当论及国事,莫不“以滇省速办大学为作育人才、救济时艰之拟议。”当此之时,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外观世运,内审国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颓废,依然废督裁兵,振兴文治,作救国之远图。”为了“挽绝学于既往,文化于将来”,唐继尧明确表示:“大学校之设,必期于成。已在酌定一切办法,俟稍就绪,再行饬财政厅筹发经费,”即可着手筹办,至是,云南自行筹办大学,已成定局。

唐继尧(1882-1927),字蓂赓,云南会泽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民主革命活动,躬历辛亥、护国、护法诸役,曾先后出任贵州都督、云南都督、督军、省长等职,是为东陆——云南大学的创始人。

1920年,云南首批留美学生董泽等人,学成归国,返抵故里。他们认为:“一国之智识阶级,实为之表率,无论古今中外,其揆一也。智识阶级之发达,必高级教育能举其绩。所谓高级教育者,大学其尤也。观欧美各国,可资证明。”返滇以后,他们目击时艰,面对现实:民国虽立数年,百业仍属待举;中等学校虽有,高等学校尚无;中等人才虽众,高等人才尤缺。加以“社会各界对于兴办大学颇为迫望”,遂由董泽领首,数度拜谒唐继尧,请商滇省独立创办大学事宜。唐继尧因前已有意,遂甚表赞同,且允资助。随令首设大学筹备处于云南市政公所所在地、翠湖湖心亭之水月轩,并嘱靖国军总司令参议官王九龄、秘书官董泽主持其事。翠湖位于省长公署所在地五华山之西、明清贡院之南,三地势成鼎足,相距咫尺。水月轩则位于翠湖中央湖心亭东,其地水陆相连,绿树成荫,甚便与省署之联系。

1922年3月,唐继尧东山再起,回师云南,与顾品珍部激战于宜良,当场毙顾,大获全胜,唐遂凯旋入省,重秉滇政,旋即仍命王九龄、董泽重操筹备大学事宜。其时水月轩原址已为军旅驻扎,难以迁让,东寻西觅,几经周折,7月1日复将筹备处重设于省署东侧、平正街双塔寺省立工业学校内。此时,唐继尧正式任命董泽为大学筹备处长,并先后聘请滇中名流,各界要员23人为筹备员。

7月8日,筹备处拟就《东陆大学筹备处简章》共10章22条,明确规定了筹备处的宗旨、地址、职员、职权、经费、薪资、办公时间、会期、印篆等事项。依此简章,筹备工作得以次第展开。7月中旬,筹备处召开首次会议,先由董泽报告筹备经过,继而讨论大学的学制、校址和经费等问题,讨论结果,关于学制,决定先办预科;关于校址,拟请改拨明清贡院充之;关于经费,拟由政府拨款、私人捐助和学费收入等项筹集。8月中旬,筹备处经过仔细研究,充分讨论,制定了颇为详尽的《东陆大学组织大纲》共9章27条,内容包括:定名、校址、宗旨、经费、职权、学制、各会之组织、校长与教职员之任用及责任、附则等。关于校名,“本大学不仅为造就本省本国人才,并为东亚学子研究学术、昌明文化起见,且纪念唐公蓂赓倡办盛意,因节取其东大陆主人外号,特定名东陆大学”。关于校址,“根据历史上文化之关系,特定云南省垣旧贡院为大学地点。”关于宗旨,“关于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谊真理。”《大纲》经省长唐继尧批准执行,是为创办东陆大学的纲领性文件。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大学成立的条件日臻成熟。1922年11月,筹备处投票选举唐继尧、王九龄为大学名誉校长,董泽为校长。12月8日,云南省长公署正式批准大学成立,启用信印。同日,唐继尧函聘董泽为首任校长。同日,董泽就东陆大学校长职,正式以校长身份视事。

董泽(1888——1972),字雨苍,云南云龙人,白族。先后留学日本、美国。辛亥、护国时,均任省府秘书,蔡锷曾赞其“志愿宏大,学行卓荤”。素报教育救国之志,是为云南近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云南大学史上首任校长。

至此,酝酿经年,几经周折的祖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即私利东陆大学——云南大学的前身——终于破土而出,宣告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