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路奇迹的创造者--记白族道路工程专家段纬
作者:段之栋时间:2022-11-14

滇缅公路从下关到畹町这一段全长 548 公里的路程,是滇西 10个民族的 20 万筑路民工在抗战紧要关头的 1937 年 12 月至次年 8 月赶修出来的,仅用了短短的 9 个月时间。那么,主持抢修这一段当年被称为“滇缅公路西段(下段)” 的总工程师、全线工程总指挥和技术上的最高决策人又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道路工程专家、当时的云南省公路总局技监(即总工程师) 段纬。

  • 1926年任云南航空大队副队长时的段纬

留学欧美一去十年

段纬,宇黼堂,白族,1889 年生于云南省蒙化县(今巍山县)。段纬幼年就读于私塾,勤敏好学,1908 年由县选送入昆明“方言学堂”(云南最早的官办外语学校),习英、法文,做出国留学之准备。1913 年,段纬怀着“科学救国”的壮志,以优异成绩考取公派赴德国留学,先送往青岛学德语,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攻占青岛,段纬改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 继续学业。1916 年,德语学习结业,因当时欧战方炽,赴德无法成行,段纬被改派赴美国留学。他先入普渡大学学土木工程。1920 年毕业,实习一年后,1921 年又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科修业, 学飞机制造,之后转赴法国里昂大学进修,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1923 年再赴德国学飞机驾驶技术,两年后毕业于老特飞行学校(这是欧洲一所著名的航空院校,二战中德国空军的飞行员大多毕业于此),出国深造近 10 年。

第一个云南籍专职土木工程教授和飞行教官

1925 年,他学成回国返滇,受聘为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 土木工程系教授,为第一个云南籍专职土木工程教授(另一位云南籍土木工程教授李炽昌系兼职)。在教学中他把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翌年,唐继尧委任段纬担任云南航空大队副大队长,后又升任队长,同时兼任云南航空学校校长和飞行教官,参与培训云南航校的第一、二期学员。他亲自教学生驾驶飞机和汽车,上课或实习时,每次都和学员一起驾机升空,示范或指导学生驾驶飞机。段纬是经过国外著名航校正规培训、系“科班”出身的第一个滇籍飞行员和飞行教官,也是云南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27 年 5 月唐继尧病逝后,滇系军阀中各实力人物为争夺省的最高统治权又起战端。龙云部与胡若愚、张汝骥部曾激战于曲靖一带。为了削弱对方的力量,控制省城的龙云命令段纬从昆明驾机轰炸被围困于曲靖城内的胡、张部队。段纬不敢违抗军令,又不忍涂炭生灵,经再三考虑,心生一计,于起飞前就将炸弹的引信秘密拆除,当飞机飞临曲靖上空时,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又故意避开人口和房屋密集的县城,而把炸弹投掷在远离城区的荒山上,使曲靖城内的军民避免了一次来自空中的劫难。

经过这次行动,段纬不愿卷入军阀混战,遂向龙云提出辞呈, 要求调到公路部门去工作,其时,云南航校第一期学员已毕业了一年,可以胜任其职,龙云当时又把修筑公路列为“要政”,遂准段纬所请。

第一代云南籍高级土木工程师

1928 年,段纬调任云南道路工程学校校长和云南汽车驾驶人员训练班的教练(1935 年又兼任云南县道人员训练班的校长), 为云南培训出第一批公路技术人才和汽车驾驶人员,他是第一个云南籍专职的汽车驾驶教练。同年底,云南全省公路总局成立, 他担任该局技监(即总工程师),成为省公路总局的最高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第一代云南籍高级土木工程师(另一位技监李炽昌,昆明人,香港大学毕业,后留美实习深造)。1929 年伊始,他主持修筑云南省连通内地的第一条省际公路——滇黔公路昆(昆明)盘(贵州盘县)段,他亲自率领技术人员测量了昆明至曲靖、踏勘了平彝(今富源)至盘县两段路程。这条由昆明当时的汽车东站(今海棠饭店一带)一直修到盘县的公路,全长313.7 公里,于 1937 年 4 月竣工通车,与贵州方面从贵阳修至盘县的公路相接。这一段公路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随即派来考察的“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好评,该团的专家们认为,昆(昆明)盘(盘县)段公路质量甚高,“除湘省外无出其右者”。自此, 云南与贵州及全国的公路正式连网通车,成为“京滇公路”(南京至昆明)的最后一段,它结束了从云南去内地要先出国经越南、再从海路绕道香港的历史,也摆脱了法国人控制云南对外交通的局面。在此路修通 3 个月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中,我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滇越铁路中断,云南与内地的交通主要靠此路连接。同时,此路划为国道。滇黔公路连接贵阳以至战时陪都重庆,也可经贵阳折向东南,沿黔桂公路至广西金城江(今河池),与当时通车到那里的湘桂铁路相连,战时滇缅公路进口的军用物资,大部分经此路运往内地,它对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须一提的是,滇黔公路的修通对抗日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它修通在前,才使抗战初期抢通滇缅公路有了必要和可能性;若无此路, 即使外援物资运抵昆明,也无法输往内地抗日前线。在此期间, 段纬还亲自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滇东马过河大桥(位于马龙县境内, 系滇黔公路滇段的关键工程)及民国时期云南最长的公路石拱大桥——宜良汇东桥。在抗日战争中,作为关键工程,汇东桥连通了滇越公路和滇黔南路两条战略公路,对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汇东桥迄今已经历了 70 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在南盘江上, 见证历史的沧桑。

1935 年 12 月,段纬奉派参与了勘定滇缅铁路西段路线,自祥云起,经弥渡、景东、云县、缅宁(今临沧)至孟定,历时 3 个月,越过深山峡谷、瘴疠地区,渡过两岸险峻的澜沧江,为后来修筑这条铁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临危受命艰辛备尝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局的急剧变化,我国沿海港埠相继沦陷。国民政府为打破日寇的封锁,急需修通滇缅公路西段(从下关至畹町),以连接缅甸仰光港的国际运输线, 史称“抢修滇缅公路”,即指西段而言。至于东段(昆明至下关), 虽已于 1935 年 12 月修通至下关,但路面当时只铺设到禄丰,从禄丰到下关 308 公里的路程还是土路,晴通雨阻,且整段路程路基宽度不够,尚待拓宽改善;西段 548 公里则全须新修。为赶修这段公路,1938 年 1 月,云南省公路总局在保山设立“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委派段纬为处长,驻保山主持这项重大工程。段纬受命于危难之际,负责指挥管理 9 个工程分处,担任总工程师、全线工程总指挥和技术上的最高决策人,因此工作十分紧张、繁忙。他的任务虽然是驻保山总工程处指挥筑路,但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都在工地上。他精心筹划,妥善部署,翻山越岭,走遍了全路线,深入现场,具体指导,废寝忘食,日夜操劳,从踏勘、测量到设计、施工,事无巨细。指挥、指导这样一支 20 万人的筑路大军和人数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其中还包括交通部派来协助工作的徐以枋、郭增望等几位工程师),可谓艰辛备尝!这段路程须翻越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 6 座大山,须跨越澜沧江、怒江等 5 条大江,整段路程基本上是穿越有名的横断山系中的纵谷区,经历世界闻名的西南大峡谷,可谓高山大河连续不断,悬崖峭壁到处皆是,工程浩大艰巨,且气候复杂、恶劣,怒江两岸及其以西的许多地段,恶性疟疾蔓延,这一带地区,每年雨季长达6 个月,经常暴雨成灾,凡此种种,都给施工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段纬主持总工程处的工作后,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如何解决跨澜沧江和怒江两座大桥的建桥问题。为了求得答案,他会同交通部派来云南协助工作的工程师徐以枋、郭增望等到实地进行考察, 看到两条江的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号称天险,要在短期内修建桥墩,建桥通车,实无此可能。经过大家分析、研讨后,决定建功果桥,在旧有铁链桥的上游 8 米处,利用原桥护岸作桥台,新建一座钢索木面柔性吊桥;怒江上的惠通桥则利用原通行人马的新式悬索桥加以改建,建为可通汽车的钢索木面柔性吊桥,当时, 这在全国也是一种创举。意见统一后,由段纬当场拍板,并代表总工程处委托徐以枋负责两桥的设计,郭增望指导施工。

在筑路方面,由于施工任务紧迫,段纬决定全线铺开,边踏勘、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路基、桥涵、路面同时进展,并采取“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即先开出半幅路基 4 至 5 米,然后逐步加宽。这样,从昆明至畹町展开了一条近千里的长龙阵,蔚为壮观。施工中,由于缺乏筑路机械,民工们使用的是锄头、扁担、铁铲、竹箕、草绳、榔头、钻子、大锤、炮杆、撬棍、十字镐、黑火药等原始的工具,就连铺路也是用石碾子分层滚压,民工和工程技术员,几乎是想尽了当时条件下的一切办法,以求快速修通。

率先开车跨过钢索吊桥

1938 年 6 月 9 日,功果桥竣工,它是云南,也是全国的第一座可供汽车通行的钢索木面柔性吊桥。举行通车典礼那天,段纬专程赶来到此检查、验收。当时,停在岸边等候过江的车队驾驶员们,看着宽阔的江面,江中的急流和滚滚波涛,都十分胆怯, 没有一个人敢率先开车过江。因段纬会开汽车并且当过汽车驾驶教练,便果敢地站出来对驾驶员们说:“今天我先开一辆车过江, 如果我不幸掉进江中,就算我为抗日捐躯,你们就不要过江了; 如果我平安抵达对岸,你们就跟着开车过来。”说完,他征得驾驶员的同意,就钻进一辆卡车的驾驶室,开着车缓缓驶上桥面, 桥面微微有些晃动和起伏,岸边观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心脏随着车轮的滚动蹦蹦直跳,但一见车子安全驶抵对岸时,两岸的人群里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于是一辆又一辆的车子便开过了对岸,功果桥宣告正式建成通车。事后段纬对人说起此事时说:“开车过钢索吊桥,这在全国是头一次,其实, 我当时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是作为总工程师和工程总指挥,自己不身先士卒,你叫谁先过呢?言教不如身教,大不了为国献身! 修路也和打仗一样,是要死人的。”

在筑路施工期间,一是工作极其紧张繁忙,二是生活十分艰苦,段纬不搞特殊,总是和工程技术人员同甘共苦,白天奔忙于工地,一日三餐吃工地炊事员做的野炊,晚上住简陋甚至漏雨的工棚,当时他已年近 5 旬,且患有高血压病,他在怒江以西的一些路段上指导工作时,又几次染上了疟疾,有几次血压高得惊人,几乎危及生命,但都坚持就地医治,抱病工作,不离职守,为了抗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直面手枪怒斥督工大员

抢修这段 548 公里的浩大、艰巨工程,英、美专家估计至少要 3 年,当时国民政府鉴于军事形势的紧迫,决定限期一年修通, 而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不顾主客观条件急于求成,加码为限期 4 个月通车,这完全是脱离实际的主观决定,后来虽不得已延期至 6 个月、7 个月,但也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期间,一位军界出身并兼有军职的督工大员,竟用管理军队的那一套办法来管理施工队伍,动辄用手枪威逼各级工程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声称如不按省政府规定的限期完工,要按贻误军机“军法从事”。段纬面对着这位不懂工程技术,不调查具体困难的官员,不计个人安危,多次据理反驳,指出各级工程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是真正的出力者和有功者,不仅不应受到处分和责难, 而是应该受到嘉奖。一次,段纬的逆耳忠言竟然激怒了这位大员, 他悍然用手枪的实弹射击来恐吓段纬。当时,段纬面不改色心不跳,他也不肯示弱,大声吼道:“你开枪吧!我当过航空大队长, 也当过军人,我为抗日就不怕死,打死了我,看你找谁来主持修路!”这位大员原来只是想恐吓一下,用手枪和子弹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却遇上了软硬不吃的段纬,弄得十分尴尬,只好在众人劝解下草草收场。不仅如此,在筑路期间,为了早日完工通车, 段纬真正做到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任劳任怨。面对着龙云对逾期未完工的种种指责乃至惩罚,他仍然忘我工作,安之若素, 顶日冒雨,风餐露宿,一心扑在修路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筑路指挥技能,赢得了全线职工的钦佩和好评。

不辱使命荣获金质奖章

经过紧张的施工,1938 年 7 月 28 日可以全线通车了。8 月 2 日,段纬发电向省政府报捷。但是自然界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七八月份正是雨量最大、最集中的日子, 不幸得很,电报才发出,暴雨即至,许多地段路基坍塌,桥涵毁损, 多处不通,段纬又被追究“谎报完工”。面对着通车在望的工程, 段纬不计个人得失,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立即率领各级工程负责人、技术人员和民工们,风里来雨里去,清除坍方,排险导流, 减免冲刷,与暴风雨和洪水作斗争,奋战了 1 个多月,终于在 8月 31 日修复了各项水毁工程,可以通车了。1938 年 9 月 2 日, 当时的《云南日报》发表了“滇缅公路竣工通车”的报道。省政府向总工程处和各工程分处发了“嘉慰”电。至此,抢修阶段基本上告一段落。

抢修滇缅公路西段的工程,从 1937 年 12 月初开工,到 1938年 8 月底通车,施工时间仅 9 个月,全赖人力,用近乎原始的工具材料和施工方法,战胜了横断山系中的高山大河,新修 548 公里的干道公路,改善、铺设东段(昆明至下关)路面 400 余公里,全线共铺泥结碎石路面 900 多公里,仅西段就完成土方 1100 多万立方米,石方 110 多万立方米,修建各种桥涵 2032 座(道), 这是云南各族人民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消息传出后,震惊了全世界,被美国总统罗斯福、各国专家和新闻媒体称为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各国新闻媒体竞相报道该路的修筑情况, 发表文章和图片,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连续 3 天发表文章, 指出:“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内做得到。”当时, 有位记者写道:“那么多的崇山峻岭,那么多的长江大河,即使是徒手游历,也需要几个月的跋涉。”有的媒体认为,滇缅公路是中国大地上继万里长城、运河之后又一项令全世界折服的巨大工程。英、美外交官和各国记者,“国联”专家来华考察了滇缅公路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向罗斯福报告说,这条公路的工程,可同巴拿马运河工程媲美。著名作家、记者肖乾曾经高度评价和热情礼赞这条公路:“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条公路同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了。40 年代,当沿海半壁河山沦陷后,敌人以为这下可掐断我们的喉咙。那时,滇缅公路就是我国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不仅仅是一条公路, 它是咱们的命根子。”

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修通,它与滇黔公路和后来修通的川滇东路、滇黔南路等几条公路连接起来,成为当时从国外运进盟国援华军事、经济物资,从国内运出外贸物资的我国唯一的出海通道和国际交通运输线,被誉为抗日战争的“输血线”“生命线”和“钢铁运输线”,对抗战贡献极大。

鉴于段纬在主持修建这条公路中所立下的特殊功勋,国民政府交通部特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

忠于职守再立新功

1939 年,段纬应聘兼任叙(叙府,今四川宜宾)昆(昆明) 铁路顾问,并参与了该路昆(昆明)沾(沾益)段的设计工作, 他对确定路线走向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次年,段纬又参加了滇越公路的修建,任工程处总工程师,并亲自踏勘了该路蒙(蒙自)河(河口)段。

抗战胜利后,段纬调任滇越铁路滇段管理处副处长,主持修复滇越铁路碧(碧色寨)河(河口)段的筹划和施工工作。这段铁路是我方为防备日寇从越南入侵于 1940 年拆毁、破坏的。1946 年初修复工程开始后,虽略有进展,后因内战爆发,资金短缺, 向国外订购的钢轨、钢梁落空,故被迫于次年 5 月停工。1948 年, 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将滇越铁路滇段管理处与川滇(叙昆)铁路公司合并,组建“昆明区铁路管理局”,统一管理云南全省米轨铁路,段纬任副局长,主管工务(工程技术)。在此期间,他倾向民主,同情革命,曾掩护过中共地下党的工作。1949 年 12 月 9 日云南起义后,他任代理局长。这段时期,他积极协助军代表办理移交、接管工作。1951 年,他奉调到云南省人民政府担任顾问、参事。同年,他不顾年高体弱,亲赴滇西参加了鹤庆、剑川等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1956 年 5 月 1 日因脑溢血病逝于昆明,终年 67 岁。

勤奋好学生活简朴

段纬一生勤奋好学,精通英、法、德三国外语。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外文专业书籍,他经常手不释卷,直到晚年依然如此。他的国学根底深厚,并酷爱中国的民族文化,经、史、子、集皆喜涉猎,能背诵不少古诗、古词、古文,他对一些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十分喜爱,对《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今古奇观》等名著百读不厌, 赞不绝口。他喜练书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是个京戏和滇戏迷, 除到剧场看戏外,还经常到清唱茶馆听戏。

生活上,他虽然漂洋过海(出国期间他乘海轮先后横渡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3 个大洋),到过东京、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里昂、柏林、罗马等世界名城,见过不少世面,但回国后从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他衣着简朴,除参加外事活动时西装革履外,平时喜穿大褂(长衫)、着布鞋,家居时喜欢脱去大褂,穿中式对襟衬衣和中式长衬裤,挂怀表。他积极参加熊庆来、缪云台等组织的欧美同学会的各项活动,经常出席该会举办的“星期六聚餐会”。段纬一生平易近人,从来不摆专家学者的架子。抗战期间,驻昆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员”上街买东西、问路,因语言不通,经常发生困难,只要段纬碰上,都主动为他们充当翻译。那个时期,段纬全家疏散在昆明西山脚下苏家村,他休假回家时,常去乡村茶馆里喝茶,与农民聊天,还在自家的住宅旁开了一块菜地,有空就亲自挑水浇灌,以劳动为荣。他洁身自爱,生活简朴,理想崇高,为了学业和事业,直到 38 岁才结婚成家。段纬一生无党无派,为人刚直不阿,在工作和待人接物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节俭,廉洁奉公,为同行和后辈所景仰。

名留史志告慰先驱

段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云南省的交通事业,足迹遍及三迤大地,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记载他的功绩,《云南省志·人物志》《云南公路史·人物传略》《成都铁路局志·人物》《昆明铁路局志·人物》等史志都为他立了传,《云南省志·交通志》虽已把人物部分统一集中到《云南省志·人物志》, 但在相关章节也记述了他的业绩和贡献,还有《云南辞典·人物》中也开列了他的条目,先生如果九泉有知,定会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云南省志·人物志》《云南省志·交通志》《云南公路史·人物传略》《成都铁路局志·人物》《昆明铁路局志·人物》《云南辞典·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