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民之心,远瞩之见
作者:档案馆时间:2009-11-04

 忧民之心,远瞩之见——记楚图南先生对于云南早期职业教育的理解

 古者,有一代名士范仲淹登岳阳楼而感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者,有知名爱国人士楚图南身处异乡而胸怀桑梓,更以其所学之识致力于民计民生之相长,其忧民之心、远见之识无不让世人钦佩之至。在楚先生的《云南职业教育商榷》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的忧思与同情,以及提倡兴办职业教育以解民之忧的远见卓识。岁月悠悠,虽然现今中国的职业教育已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翻开19世纪20年代中那一页,楚先生对于云南早期职业教育的理解对今仍有可鉴之处,其良苦用心也让世人感怀不已。

楚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军阀混战时期,硝烟四起,芸芸众生皆以生存而困苦,无有几人能看到战争之恶果,更无有几人能提出有益之言来为战争善后。唯独楚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提出了职业教育而兴民,其因为何?答案很简单:楚先生胸怀忧民之心。

(一)忧民无食。在护国之战和靖国之役后,云南政府虽然在提倡“民治”,但是云南的人口素称稀少,况且在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中,大部分的精装劳力被征募去别的地方打仗,只剩得些老、幼、妇女、残兵败将,只剩些能消费,不能生产的人,这个结果使得云南省城内外揭不开锅的人家已达三千。见此景,楚先生痛心疾首,无限同情地道“唉,无人耕田,无人赚钱,只见能食米,能用钱的人增加安得不闹‘米荒’,‘钱荒’?”“现在救急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倡生产的教育,增加生产力。”言下之意,即是发展职业教育,教给人们其他的能够谋得生存的技艺,教给他们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老有所靠、幼有所养,不至于在缺少精壮劳动力的情况下,因无法继续耕作而断掉食物来源,致使哀鸿遍野。楚先生之见,为民之心彰显,令人感怀!

(二)忧民废教。古有云:有教无类。从古至今,对民施教一直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其灿烂文明的最好方法,施教本身除了让民众知晓礼仪廉耻之外,更是各种技术、各种发明的进一步接受和改良,或者是引进其他地方的技术手段,增加生产力从而与民方便。但是对当时的云南来说,因为其本身的教育不发达,小学毕业后能升学的人几乎寥寥无几;即使能够升入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欲继续升学,也是难上加难,因为云南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学生投考外省的学校往往不能一发而中;本地虽有一所政法专门学校,但是楚先生对其评价却是“腐败不堪,即使办得好,多早就些官僚”罢了。综合来说,上了学的等于多增加了些高等游民,即费了钱、耗了光阴又不能谋生,无用;没能上学的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更无用。惟今之计,楚先生道“应积极提倡职业教育,使在校学生,饱受职业知识;毕业后,能升学者,固然能造成专门人才,即不能升学,也不患无事可谋了。”如此一来,使民众在接受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谋生之本领,即可以使其教化,又可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免除了民众废教之忧。楚先生之计,岂不妙哉?

(三)忧民失德。当时的云南,连年兴兵,最后使得全境内充满了兵、匪、游民。政府虽提倡民治、裁兵,但楚先生忧心地想到,以当时云南这么多的兵,裁了之后,能否保证他们个个有事可做?能否保证他们不加入土匪或霸占山林,祸害百姓?万一他们因生活所逼,无法谋生而失掉做人最基本的德行,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致使民怨四起,那就可能激起民变而导致更多民众失德。想到此,楚先生忧思之下道“据我所想,还是职业教育是第一妙法,补习学校里,工厂式的学校里,都可以授他们以职业知识,使他们有职业教育的淘炼”。如此一来,这些兵匪、游民则有事可干,有情可谋,就会安分守己,安做良民,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和品质就不会失掉。楚先生之虑,甚是妥切!

楚先生忧民之情,确令世人感动,而楚先生对于发展云南早期职业教育的见地,更令世人折服。唐太宗曰:以镜为鉴,可整衣冠;以史为鉴,可照古今。今翻开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职业教育的言说一书,其中的精辟言论和见解与现今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科学定位”等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恍然大悟之下,不得不惊叹楚先生的远瞩之见。

(一)对职业教育定位准确。在《云南职业教育商榷》一文中,楚先生首先详细考察了云南省特有的地域和经济条件,并从商业、工业、农业三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让世人清楚地晓得云南省如果要发展职业教育,该如何定位自己。譬如,楚先生在讲到农业方面时,特地列出了一串数字(下图1所示),以实际情况证明云南省的农业发展潜力,并对比说道“云南境内,可供农用的地也不算少了,但比较别省的出产额,为甚相差太远?”只因农人无农业知识,只凭一点老经验去做,结果自然不甚好。所以,楚先生指出,提倡职业教育,就要注重传授五谷、桑茶等方面

农田 一〇四五六七〇四亩(种五谷的为农田)

圃园 一〇四〇一五二亩(种果菜烟菜的为园圃)

桑田 二一三四亩一亩

茶田 三七一亩

森林 二〇二九九八一亩

共计 一三五四八五四九亩

图1:云南省农田统计图[1]

的农业知识,根据本地实际需要提高生产力,着重为云南的农业发展服务。除此之外,楚先生还指出,“我们当斟酌地方的情形和需要,决定功课的去向。如云南东川、个旧的矿业发达;东昭[2]、蒙个[3]一带的普通学校,可多加些矿物学的功课,或教他们采矿的法子。普洱产茶叶,附近的学校,无妨多加些茶叶的功课……总而言之,近市场的教他们商业,近乡村的教他们农业,不必拘束。”

如此等等,不难看出,楚先生对于职业教育定位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与现今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定不谋而合。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明确地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4]……,以上种种规定,无不体现出一种思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其定位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虽然现今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明白了这个问题,但是楚先生却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就把这个问题想得很明白了,高瞻远瞩之见,令我们这汗颜。

(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对于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楚先生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我们可以办倾向于职业方面的普通教育。”言下之意,即以普通教育为基础,教给学生各种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最终使他们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他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楚先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指出:“在普通教育之外,多加些学生能够胜任而又不能不学的职业功课。”即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习普通教育所需的基本课程,使其基本素质得以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知识,为其以后谋生所用。对此,楚先生说得好,“皆应斟酌学校所在地的需要,及学生的个人情况,输给他们职业知识,得到有用的技能和训练,如此一来,既不妨碍普通教育,又可收到职业教育的效果,岂不事半功倍?”除却课程设置,楚先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又在师资问题上提到,“教授一层,可算重要极了!”楚先生为何有此一说?那时因为在他看来,教授一面要保存普通教育的精神,一面要有职业教育的训练,这与当时“教育就是进学堂、职业就是进作坊”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那也就意味着能够同时具备这两种素质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楚先生看来,职业教育中教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距楚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半个世纪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5]这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配备指明了方向;《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6]这又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以上种种,无一不是围绕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关内容作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是这种探索和努力,楚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想到抑或是做到了,高瞻远瞩之思,令世人钦佩。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云南职业教育商榷》一文中,楚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教师的教学不能妨碍学生的本能和志向,应于学生的心理个性、志向研究有了把握之后,然后才引着他们向他们所适宜的路上走。”对此,楚先生进一步指出:“办职业教育的人往往容易犯:(1)学生不愿做的事,硬要他做;(2)认定某种人非做某种事业不可。这种与学生意愿相反的做法结果就不能避免的招来‘贼夫人之子’的嘲讽。”楚先生此言,无非是提倡教育要顺其自然,顺应学生天性的发展进程,反对那种不顾学生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学生自由发展,违背学生天性的传统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学生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

其实,楚先生所担忧的那种强制性的、不尊重学生人性发展进程的教育方式,其实不只在他那个时代存在,即使在现今的教育中仍是屡见不鲜。如模式化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体现、以社会上主流的标准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而忽视学生其他的长处等等。事实上,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是“使个体社会化”,而这个社会化的前提就是要求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今的教育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育人者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为基础,注重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和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的潜能。其实,这种注重人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楚先生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已提出,但是现今的教育却在管制性的教育方式严重妨碍学生发展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多少让我们感到有丝遗憾,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楚先生的先见之明和高瞩之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乱世之中,众人皆以蝼蚁之躯艰难生存,自顾不暇,唯楚先生胸怀忧民之思而提出兴办职业教育之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详细的见解。时光如梭,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沉浮,经历过几十载的风云变幻,今细细品味楚先生对于早期职业教育的见解,竟然仍能令我们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钦佩之下感怀之情满溢。



参考文献:

[1]楚图南.楚图南著译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87

[2]指东川、昭通

[3]指蒙自、个旧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发[2006]16号.

[5]朱冬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 教育与职业,2007(21):21.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发[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