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曾(1912.12~1997.3),河北省高阳人。在他读小学时,发生了“五卅”惨案,王绍曾和同学到集市上宣传募捐。1925年秋他在本县小学毕业后,到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读书。在这期间发生济南“五三”惨案,他参加捐款建立国耻纪念碑的活动。1929年他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理学院预科,1931年升入物理系学习。暑假结束的第二天,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的事件,深深地激励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与同学上街游行示威,宣传抵制日货,抵抗日本侵略。
1935年夏,王绍曾在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后,由社会集资送到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怀着“科学救国,奋发图强,刻苦学习”的思想,在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他虽然离开战火纷飞的祖国,但日夜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1936年他在里昂加入抗日教国的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民先”)里昂小分队,1937年国内抗日战争开始后在里昂以“民先”为核心,建立了里昂中国学生会和华侨抗日教国会。他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救国会副会长。他们积极组织在法国的留学生及华侨募捐救国经费,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他在里昂,每当看到法国飞机在空中翱翔,金属的机身闪着白光,在高空形成一个白点,就想起1935年春末北平城受日机低飞恫吓的欺辱。当时飞临北平上空的日本飞机比法国飞机落后得多,日机机翼下挂着几个像棒槌大小的炸弹就扬言要炸平北平。如果中国有像法国这样的飞机,日本还敢欺辱中国吗?于是萌发了改学航空工程的思想。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经常在他的脑海中回荡。1938年在获硕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了攻读理学博士学位的机会,改行学习航空工程。他的诗句“他日应得偿宏愿,冲天铁翼啸东京”,很好地表达了他当时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1941年,由法国国立高等航空工程学院毕业,获得航空工程师学位后,为了学到实用技术知识,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基础,他便进入法国席格玛航空发动机厂任工程师,从事发动机设计和实验,在“双流式”喷气发动机的研究中获专利权。在法国工作,工资收入高,生活比较富裕,但他不是为了贪图享乐留在法国,而是想着打好基础,为国效劳。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举国欢腾;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不少留学生,认识到国家饱经战争灾难,急需更多的建设人才,特别需要工农业生产的人才,大家都纷纷准备回国投入建设。王绍曾同大家一样辞去了工作,在日本签订投降书的第二天,同几十名学子从巴黎乘美军飞机返回祖国。飞机飞往重庆途中在昆明停留,熊庆来校长闻讯后特地在巫家坝机场欢迎并宴请。在宴会上熊庆来代表学校表示欢迎留学归来的学者到云大从教,并表示云大随时都可以接受大家的到来。王绍曾到达重庆后到主管留学生分配的部门报到,按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要求,不加入国民党的留学生,政府不安排工作。接待他的官员问:“是不是国民党的党员?”,王非常坚定地回答说:“我不是国民党党员,也不参加国民党。”因此未被安排工作。王绍曾报国无门,为不能继续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工作而非常愤怒,此时想起了熊校长的邀请,于是折回昆明到了云大。
抗战开始后,云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后方,许多著名大学内迁,使云南的教育呈现出繁荣局面,云大也凭借着这些有利条件进入了发展旺盛时期。1944年 ,奉重庆教育部令在云大设置航空工程学系,培养中国航空工程技术人员。但办好这个专业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这对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云大就在缺设备、缺人才的条件下,开始了筹建工作。由于没有专门学习航空专业的人员,航空系暂由校办秘书长柳灿坤负责。1945年9月,王绍曾到云大航空系后,先被聘为教授,随即任命为系主任。他一面教学,一面谋划系的发展,订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还多方联系延聘教师,并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努力充实图书设备,使航空系在短期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抗战结束后,原驻昆美军奉调回国,遗下大批航空器材,在云南各机场的250架飞机要作报废处理。学校即与重庆航空委员会联系,经熊庆来、王绍曾等多方交涉,航空委员会同意其请求,要学校列出详细清单。王绍曾按其旨意,及时列出“云大航空工程系商请拨赠器材名目单”,这份名目单列有气冷发动机、活叶螺旋桨、机身等航空器件。学校的要求大部分都得到同意。王绍曾、张文渊代表学校到昆明第二航空器材总库等处领取并运回这批器材。
1946年,王绍曾从曾在贵州大定空军总司令部第一发动机厂任过职、后在航空系任教的郭景仁处得知,该厂要处理批飞机配件,即报学校。通过学校与该厂联系,得到该厂制造的新装赛克隆航空发动机一部及其拆卸工具33件。
抗战结束,清华大学返回北平。1946年9月,清华航空研究所的所长庄前鼎与王绍曾代表双方办理移交手续,将建在昆明北郊白龙谭的清华航空研究所的房屋、地基及不便运走的航空器械等移交给云大航空系使用,其中有5英尺风洞座,其风速每秒可达130英尺,这座设备对学生进行实习大有益处。
1947年6月14日,学校收到空军驻昆第十飞机修理厂函,称“现有游览机一架,奉令拨交贵校,请即派员前来洽领。”熊庆来命航空系派人持函前往领回。
1948年8月17日,王绍曾致文学校总务长蒋惠荪,告以昆明空军第十飞机修理厂欲迁往杭州,请其致函空军总司令部,将其不必迁移的旧飞机及零星器材拨给航空系。学校于8月19日,以校长名义致文空军总司令部,请其拨赠。所请获准。该部发训令,命空军第五军区司令部:“直升飞机001和002号两架,由该厂就近拨给云南大学作研究之用。”学校派王绍曾负责接收。这几架飞机用于学生进行飞机的拆装实习,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航空系的教育、科研和实习,乃至对全校师生的观摩、扩大知识、开阔视野,都有意义。
学校有了这些大型飞机是件好事,但运这些飞机却令王绍曾头痛:无大型运输设备,如何将这几架飞机运到学校?飞机从巫家坝机场运到云大有好几公里路,要经过昆明的行人多的街面又窄,路况不好的主要街道,王绍曾只好带着航空系的师生,利用晚上的时间,去运飞机。飞机由汽车拖着走,师生就帮着推的推,拉的拉。遇到坑洼地方还要绕着走;由于机身高,街道两旁的电线离地面低,遇到横穿过街的电线,前面的学生就用竹竿把电线挑起来,才能缓缓通过。
飞机运到学校后,不能整天放在露天,王绍曾建议学校盖一个停放飞机的大棚。1947年9月3日,开工建飞机棚,位置在校本部四合院以北,现在的化学馆处。12月20日完工,共建成了进深44英尺,间宽34.9英尺,三间共长104.7英尺,占47,78平方英尺的飞机棚,还有29.01英尺的外场。
1948年10月1日,学校航空系又从第十飞机修理厂领取了一批报废的器材,共10项,其中有飞机的机身、发动机的修理架等。为了扩充航空系的图书资料,王绍曾多次写信给在法国留学、后到云大任教的卫念祖,请其代购一批有关航空方面的最新书籍。1948年,卫念祖回国时带回来的书籍就有几十公斤重。1949年4月29日他又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领回了航空图书、杂志695册。
他还四处联络航空专业人才,到1947年时,航空系有教师8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5人。到1951年进行全国航空系调整迁并时,云大航空系已是师资阵容整齐,教学设备较为先进的教学单位,已给国家培养了四届毕业生。曾在航空系创办之初任教的林云沛回忆说,航空系能很快发展是与王绍曾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同学、爱专业、爱劳动的“五爱”精神分不开的。
1952年10月,王绍曾调到北京航空学院参加组建工作,曾任发动机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学院副教务长、教务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航学报编委会主任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院党委委员、纪检委委员。
王绍曾虽然离开云大,但他时刻关心云大的发展,在他80高龄时,他将当年在云大的一些历史事件撰写成文寄给云大档案馆等单位,有的还登在《东陆春秋》上。他还为云大编写校史党史的同志提供证明材料,为我校“211工程”建设出谋划策。
王绍曾因心血管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997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领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领导及师生400余人冒雨为王绍曾送灵。
附注(资料来源):
1.王绍曾生前所写的简历。
2.卫念祖的回忆。
3.《云南大学志·后勤综合卷》资料,谭茂森编。
4.《王绍曾教授去世》,《中国教育报》,1997年4月3日第一版。
5.《我校创始人之一王绍曾教授逝世》,《北航报》,1997年4月15日第一版。
6.《云南大学志·总述》,丁宝珠撰稿,1993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兴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