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光
张德光(1913.11~1986. 1),别名张迪前,笔名凤岭,湖南攸县人:中国共产党员,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德光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好学,4岁即开始读书,6岁(1919年)入乡国民初级小学,9岁入攸县高级小学,勤于学习,颇受长辈的赞誉。1935年秋,他考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当时,国难当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张德光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北大进步学生组织“民先”所发起的爱国活动,如“一二·九”“一二·一六"(这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准备成立的日子)的爱国示威活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释放后,“复兴社”在同学中发起向蒋献剑和庆祝蒋被释放的提灯游行,他严辞拒绝,坚决反对。
“七七”事变后,张德光随校南下,就读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临时大学。因日寇进迫,临时大学解散,三校师生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张于1939年秋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回湘,先后在衡阳中学、岳云中学、攸县中学任教。
1944年6月收县沦陷,他参与了攸县战时临时中学的筹建工作并任高中部主任兼英语课教师。抗战胜利后,他接任临时中学的校长。
1946年,攸县发生了粮荒。县政府私分抗战时积存在县里的军粮谷、使拨给“临中”的办学经费(临中办学经费由县政府拨库存的军粮开支)成为一纸空票。学校面临学生食堂停伙,教职员工工资发不下去的严重局面。全校师生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摧残教育的行为,无比义愤。不久,又发生县警无理殴打、扣押“临中"教师苏贤林事件。于是高中部学生包围了县政府,要求正在主持县参议会的县长出面解决县警抢粮和殴打、扣押苏老师事件。谁知县长等又无理拒绝,学生们怒不可遏,立即转而攻打县警察局。在反动军警举枪屠杀学生的紧要关头,他闻讯赶到现场,挺立在相互对峙的学生与军警之间,面对反动军警的枪口,连声呼喊:“不准开枪”。一直到军警垂下枪口,才含着热泪转而要求同学们不要白白流血牺牲。为了学生的安全,在返校途中,他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学潮之后,国民党县政府决定解散临时中学。1946年6月,受甘肃兰州大学之聘,张德光离别了故乡。
1948年,云南大学聘钱穆任教。当时,钱穆正筹办江南大学,不能前往,乃荐张德光,张遂离开兰大到云南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任教。
解放以后,张德光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在教学上出色完成任务,获得党和人民的信任。1952年,云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撤销了文史系,他受命组建历史系,出任系主任达31年之久。1958年负责筹建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兼任副所长。1964年任云南大学副教务长,主持教务处工作。同年,又受命筹建西南亚研究所,兼任副所长(1979年任所长)。此外,他在云大工作的36个春秋中,还担任了云南大学党委委员、云南大学党委常委、云南省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史学会副会长,云南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博物馆、图书馆高级科研人员学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长年奋发学习和工作,坚持“双肩挑”。他先后开出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等多门课程,并编写了《先秦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两部教材。
他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根基。但从他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后,就竭尽心血办学,很少有时间从事个人著书立说,可是他却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系里教师把教学、科研搞上去。60年代初,高教60条下达后,为加强基础学科,提高教学质量,他在教务处主管全校教学工作的繁忙情况下,还挤出时间给文科青年教师讲解类书及其使用法,指导教师的外语学习。他甘当“人梯”的精神,深为人们敬佩。李埏教授在《忆张德光同志》文中说:“德光同志对祖国的古代历史和古典文学有深厚的根底和不少创见,可惜他一生中用以著作的时间太少了.....,我曾为他惋惜:事情太多,不能把许多心得写下来。可是他说:‘我们北大同学,无不敬仰蔡孑民(元培)先生,我们自忖,愿学他的为人。假若我能为系多尽点力,使大家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条件,多写些好东西,那比我一人多写点要好得多,对党更有利。’”在中国史方面,张德光有系统广博的知识,对道家、老庄、魏晋玄学、先秦诸子及明清之际和乾嘉学派思想都作过系统研究,并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加以分析评价。他所作《启蒙学者戴东原的唯物论哲学》一文,在史学界同行中引起极大的注意。1957年12月6日,上海《文汇报》“学术研究动态”对该文作了评价。
196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准备重版刘文典先生著《庄子补正》,委托张德光审稿,并作出学术评价。他为此写了《庄子补正跋》。著名史学家冯友兰曾给张德光来信,对《庄子补正跋》给予高度评价。
在科研方面,结合中央古籍整理规划,他承担《道藏》中《庄子》的整理,研究庄子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中国哲学、文学的深远影响。他还拟就先秦哲学思想流派的演变及其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进行探索。已着手进行资料的整理与集释工作,因病未能最终完成计划。张德光曾对旧体诗的艺术语言进行过探讨,有《读诗杂记》约40万字,收集杜诗研究资料约70万字。他与向长清合著《历代诗话采珍》共13卷70余万字,在生病住院期间最后审定完稿。
“文化大革命”中,张德光遭受了长时间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相信党。他为人光明磊落,纵使在困难的境遇下,也不怕连累自己而隐瞒自己的观点。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文革伊始,便成为云南省和云南大学重点批斗对象。张不怕引火烧身,对他的友谊一如既往。李广田的夫人、原云大中文系教授王兰馨在《忆张德光同志》一文中说:“德光同志光明磊落,古道热肠.....回忆我们遭难的时候,最熟的朋友都不理我们,怕受株连.......而德光同志不避风险,一如既往,对我们多方安慰和帮助,真是一语千金。”
粉碎“四人帮”后,他满怀激情投入到党政和教学工作中。他作为学校党委常委,除参加学校党政会议研究学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历史系的恢复和发展工作中。1978年,他参加新生录取工作。新生入学后,他作入学报告,给新生指出努力方向。为使学生打下扎实基础,深入教学第一线,组织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加强语文、古汉语、写作和外语等基础课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系创办了《史学园地》,为学生开展学术探讨以及同兄弟院校学术交流提供了一块宝贵园地。
1983年他病情恶化,1984年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他仍为校系工作操心,提出建设性意见。他坚持坐在床边,鼻孔里插着氧气管,继续学习和审定与友人合著的《历代诗话采珍》一书的稿子 ,以惊人的毅力,审完了70余万字的巨著。
张德光为我国历史科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他逝世后,云南大学曾发布公告,对他生作了高度评价“张德光同志毕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校、系建设,把历史系办成在国内有较高水平,有自己特色的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史学工作者和干部……张德光同志一贯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生活朴素,克已奉公,工作任劳任怨,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附注(主要著述):
1.《汉武帝的西域使节团》(兰州《和平日报》,1947.6)。
2.《西北史地研究的重大意义》(兰州《和平日报》,1947.9)。
3.《王道中说评议》(云南《民意日报》,1948.12)。
4.《王道文化史观》(云南《民意日报》,1949.3)。
5.《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新的师生关系》(《云南日报》,1956.4.28)。
6.《启蒙学者戴东原的唯物论哲学》(《云南大学学报》,1957.第3期)。
7.《先秦天道观》(《云南日报》,1962)。
8.《李定国的联明抗清事迹——纪念李定国逝世三百周年》(《云南日报》,1962.8.13)。
9.《忆李广田同志》《云南日报》,1979.1.25)。
10.《庄子补正跋》发表于196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和1980年重印的《庄子补正》一书中。
(张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