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仲湘(1905—1990),字桂龄,河南唐河人。192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学习,读书期间,因家境窘迫,经济来源中断,得南京私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秉志资助,课余在该所整理植物标本,还协助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建立了生物学科。其间深受陶行知进步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抱负。
1930年毕业后,到河南开封第一高中任教,1933年担任河南信阳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4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采集员、研究员、中国西部科学院植物部主任。1940年任复旦大学副教授,1945年选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不久转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态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48年回到复旦大学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之后,曲仲湘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1952年他响应国家开发热区资源的号召,率队到海南岛进行橡胶宜林地选择考察,参加的科研项目———“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56年受建设和开发西南边陲强烈愿望的驱使,他来到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先后任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研究室主任。在云南,他的专业特长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倡教学和科研并重,注重野外采集和实地调查,不断开拓创新,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同时,为学校创建新的研究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发展规划、编写翻译教科书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曲仲湘毕生致力于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他将英美学派生态的植物学理论和方法移植到中国,开展了活化石水杉的生态学研究,植被资源、森林资源的考察研究,组织领导了橡胶宜林地选择,云南植被和云南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工作。《水杉树原产地的生态学调查》和《南京灵谷寺森林现况的分析》两篇论文是他早期的代表成果。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他又把研究重心转移到环境保护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必须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建立“环境科学”“生态农场”“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等科学理论,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和报告,他的“环境保护与污染生态学”“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昆明地区工矿环境污染调查总结报告”等成果受到国家重视,成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科学依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79年10月,已74岁高龄的曲仲湘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环境保护专业组成员。198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他用英文写成的论文———《云南植被概况》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同年,他根据中央对农村改革的指示,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在一篇名为《关于建立生态农场的设想》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建立“生态农场”“生态农业”的科学观点,受到了农业部的肯定,1982年,他的这篇论文又在亚太地区国际会议上宣读,并刊登在菲律宾的《pesam》杂志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0年,以他为主的云大生态学科获得云南省第一个理科博士点。
几十年如一日,曲仲湘始终孜孜不倦地坚持研究、坚持写作,甚至是野外调查,收获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荣誉,撰写了论文80余篇,出版了《植物生态学》《四川之森林》等著作,主持翻译了《环境和植物生态学》一书。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九三学社云南省名誉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参议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环境保护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顾问,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等职,为中国植物学、生态学、环境保护做出了开拓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