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铜炮历史渊源之考察
作者:档案馆时间:2014-07-07

巍峨的云大会泽院让参观校园的宾客赞叹不已,每当学生毕业离校时,就有不少毕业生聚集在会泽院九十五级台阶合影留念。在这座具有标志性建筑物的西侧,安放的一门铜炮更增添了会泽院的庄严。

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生回忆当年云大学习生活时总会拿出在铜炮旁照的照片,津津有味地讲述铜炮所在地发生的故事。遗憾的是,这门铜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中被送进了炼钢小高炉。安放铜炮的地方只留下青石基座。改革开放后,老校友老教师就不断呼吁重建铜炮。2006年,铜炮在原来的位置恢复重建。

这门只有炮筒而无炮架的铜炮的渊源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这门炮是中法战争中缴获法军的战利品。也有人反驳说,当年法军使用的火炮比这个先进,这个炮筒不是法军用过的。对何时安放在会泽院,有人认为是在1923年建会泽院的同时就安放了这门铜炮。2005年,我在编写《东陆回眸》时,曾采访过几位老学长,根据他们的回忆,我推测安放的时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对于谁是谁非,因无具体的史料加以论证,无法达成共识。

近年来,我在云南省档案馆查阅云大档案时,发现了有关铜炮的档案,使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1929年云大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离校时送给学校一架日晷,作为毕业的纪念品。它的意义在于高等学校是培育具有科学知识人才的场所,这给后来毕业生留下了好的榜样。1931年11月,第三届(即省立东陆大学第三班)毕业生何非、沈燊等在毕业之际也打算给学校送一件纪念品,以感谢学校培育之恩,但要送什么一直定不下来。带着这问题,他们参加了毕业生出省考察。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北平、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学生、工人和市民群情激愤,纷纷游行示威,罢课罢工,发表通电,强烈要求政府抗日。参加考察的何非等毕业生,深感“值此国难临头,举国愤慨之秋,须有以振作民族精神者,庶可以激发国民同仇敌忾之心,吾等学生深受高等教育者应有之使命。”为此,他们决定送一件能体现“振作民气”之纪念物。回滇后,他们四处探访,了解到在云南军械局存放着中法战争留下的一门开花炮,认为能把这门开花炮移到学校是给学校最好的纪念品。

1882年,法军攻占河内后,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1884年7月15日,法国“远征”舰队在孤拔率领下到达福建海域。8月23日,法军舰队向福建舰队发起猛烈进攻。在短短二十多分钟的战斗中,福建海军军舰就被击沉7艘,官兵死伤七百余人。第二天法舰又炸毁马尾造船厂,摧毁了马江沿岸的炮台和民房。马尾海战的惨败,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浪潮。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下诏对法宣战。在中法战争中,云南的竹青等所率领的军队配合在越南与法军作战的黑旗军,支持越南人民的义勇队,在临洮大败法军。

何非等认为“中法安南(越南)之役,吾省以一省之力,而歼法将孤拔,实我国光荣之历史,为吾滇所不能忘者,且战胜而割地,实吾中华民族之奇耻。”当他们看见曾用来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开花炮“已被弃于乱草丛之中,斑驳损缺,已成废物,若任其湮没,殊为可惜!大学为文化泽源地,保存古物亦职所当然。”随即联名写信给时任云大校长华秀升,请华校长“转呈省府饬令军械局拨给补修,陈列大学本部,俾触目惊醒,因物兴感,唤醒其历史观念,激发其爱国热诚,裨益后进不少,而于该役死难健儿亦可少吐其气于九泉矣!”华校长对学生的建议深感佩服,立即提笔呈文省府,请求将留存在军械局的开花炮移拨云大。华校长担心军械局不肯移拨,又致函军械局郑局长:

敝校第三班毕业学生呈请转呈省府饬由贵局将安南战役奏凯归来留存之开花炮拨给敝校,修补陈列,以唤醒历史观念,激发爱国热忱,以呈请核示。此种开花炮对于吾滇历史颇有价值,任其弃置,未免可惜。台端关心文化,爱重古物,一俟省府令行到局,尚希曲予成全,籍以存续此光荣之历史。敝校领到此物,当叙述原委,将台端赞助盛意郑重入文,以作纪念也。专此奉恳,顺颂台安。

乡弟华秀升 谨启

(民国二十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

在华校长的积极运作下,开花炮很快移拨给了云大。学校为展示开花炮的风采,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将修补后的开花炮放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会泽院西侧的一个空旷的地方。并用上乘的青石铸成炮的基座及炮架,将其炮筒放置其上,使其与会泽院相得益彰。因开花炮为铜浇注而成,后来便称之为铜炮。

通过查阅云南省档案馆的档案,我们查清了这门铜炮的由来,它是我国军队在中法战争中使用过的,而不是缴获的战利品。它记载着我国人民不畏列强的民族精神。也使我们理解老校友如此怀念这门铜炮的原因。为了使世人记住它的由来,建议将铜炮的历史渊源及意义镌刻于铜炮基座,以利于教育一代代的云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