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华(1914.4~1992.5),又名张伯绥,昆明市人。他从小就好学上进,立志成才。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革命人士。张福华的同班同学、共青团员梁元斌参加学生运动在武成路被国民党杀害,激怒了正在读初中的张福华,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反动派的残暴。1928年他考入东陆大学预科后,经常与一些进步学生接触,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参加了学生组织的反封建、反压迫的话剧演出。1929年他预科毕业后,考入青岛大学数学系。在校期间结识了俞启威(黄敬)等早期中共党员。1932年,青岛大学学运澎湃,罢课游行接连不断,国民党政府害怕学生运动,强行解散青岛大学,大多数学生被迫转学。由于他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长而被开除学籍,连转学的机会都被剥夺。这年夏天,他与俞启威到上海,经田汉介绍,到闵行演出话剧。1933年春,又在北平参加演出救亡话剧。他在北平准备秘密动身到苏联学习时,因有人告密,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参加了当年的秋季大学考试,被北京师大数学系录取。在北师大四年,他学习勤奋,各科成绩优良,显示了数学才华。
1937年6月,张福华在北师大毕业之际,清华大学任教的熊庆来被云南省省长龙云聘到云大任校长,熊庆来在动身前积极联络一些优秀学者到云大任教,北师大数学系主任推荐张福华。作为云南籍学生,他非常乐意回到家乡工作。张福华动身返回云南时,正值北平七七事变爆发。他同未婚妻历尽千辛,经过一个多月才回到昆明。
1937年云大理工学院设数理系,数学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熊庆来、张福华以及从法国留学归来的王士魁等人的到来,大大地增强师资力量,随即成立了数学系。数学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云大各系中历史长、实力强的一个大系。张福华在数学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53年被评为教授。他在云大一干就是几十年,直至去世都没有离开过。他曾经有两次出国留学的机会,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一次是在他任讲师时,获得美国芝加哥研究院的入学资格通知,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以审订资格是讲师为由不准他出国留学。1949年暑假经熊校长同意由云大给他一笔奖学金到法国留学,就在他准备动身时,恰逢昆明解放,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与法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张福华又一次未能出国。
张福华先后担任过微积分学、微分方程、方程式论、复变函数、近世代数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的教学效果相当好。他经常晚睡早起,花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去做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中,刻苦钻研教材,写好讲稿,做好习题。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的进行讲授,深受学生好评。他的板书写得非常漂亮,一丝不苟。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不多,但很精炼。他在教学上特别讲究备课,无论是讲新课还是旧课,他都要在上课前重新备课。他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三遍备课法”,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的效果。要讲的内容完全记在脑子里,上课时不用讲稿,但都层次分明,中心突出,没有废话。系上多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随堂观摩,使他们受益匪浅。无论是数学系的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是新课,还是旧课,哪个地方需要,他都能够顶得上,教得好。五、六十年代,他和张燮教授在数学系的教学工作如同象棋上的车可以在棋盘上横冲直闯,因此被公认为是数学系的“两个车”。
张福华在五十年代就担任了常微分方程教研室主任,他不仅做好教学工作,而且带头做好常微分方程的研究工作。先后写出多篇论文,其中《普通项为:Wn=(n/1)+((n-1)/1)+((n-2)/3)+A的一种级数》于1952年发表在《科学记录》第五卷1~4期上。1962年《云南大学学术论文集》第一辑上刊登了张福华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稳定性》。他还多次结合国内外的常微分方程研究的新成果给师生做学术报告。六十年代中期,意大利出版了该国数学家G·商松与R·康提合著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是国际上研究微分方程的最新成果,各国的数学工作者都积极地研讨其中的观点和方法。当时还没有译成中文,中国的学者要学习,首先要懂得意大利文。为了使数学系常微分方程教研室工作不落后于形势,张福华边学意大利文,边翻译这本书。并且把翻译的文章及时向教研室的同事作报告,使大家共同提高,这项工作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才被中断。
张福华平易近人,不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学生遇到学术上的疑难问题,他都热情给予帮助,耐心辅导,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怕自自己没有讲清楚,特意写成书面意见交给求教者。他没有出过国,但他外文很好,熟悉英、法、俄、德4国语言。一九四九年后,留校的教师在校读书期间大多数是学俄文,而60年代以后,我国不断引进英、德、法、意文版的数学资料,这给搞科研的年轻教师带来许多困难。张福华就帮助他们翻译资料,有的青年教师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做出科研成果的,至今,受过帮助的教师仍十分感激他。一位老教师讲:“我们这些人能有所成就,都与张福华这一代老教授的帮助、教育有关系。我们都是在他们的严格教育辅导下成长起来的。”
张福华领导的常微分方程教研室为国家培养出-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工作者,如60年代毕业的居乃旦、史松龄。居乃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数学所,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写出了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受到了数学所专家的一致好评。史松龄在70年代发表有关两次系统的极限环个数问题的论文、推翻了俄国数学家彼德洛夫斯基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引起国际数学界对这个问题重新认识研究。
“文革”中,张福华被打成叛徒,隔离审查,关进“牛棚”,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平反。在“文革”后期,学校搞“复课闹革命”,许多教师都安排了教学工作,因他的政治问题未有结论,就还处在停职审查阶段。但他发现系上的一些青年教师英文水平太差,就主动要求系上安排他给这些教师用英文讲数学,达到补英文的目的。
80年代初期,他又用自编数学英语教材给“回炉班”的学生、青年教师用英语讲数学。1983年他退休以后,仍然关心数学系的发展建设,为数学系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附注(资料来源):
1、张福华档案
2、访问卫念祖、李昆垣、保明堂、张式一等。
(刘兴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