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烈烈士(1909-1976)
徐文烈,宣威县板桥人。1928年在云南省立曲靖第三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组织陆良暴动。1935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长征,历任红九军团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红军第三十二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红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河曲工作团团长、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教导团政委;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委、抗大总校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同盟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徐文烈的祖父母在世时,家庭经济状况相当于中农水平,能维持生活。到其父亲徐锐行时,因屡遭水旱灾,生活急剧下降为贫农水平,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尽管如此,徐锐行仍迫切希望孩子成才。1923年1月,徐文烈考入板桥高级小学。1926年初,他考入云南省立曲靖第三师范。在曲靖师范读书时,徐文烈受进步师生影响,阅读进步书籍,思想进步很快。1928年7月初,地下党在校内发动了第一次有名的罢考运动,他带头响应,积极参加。后经陈昌郁(支部书记)、吴永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经常到穷苦群众中去教唱《工农十二杯酒》、《过年调》等歌曲,唤起民众。他还经常赶印革命传单,有时通宵达旦。
1929年5月,地下党针对学校当局经常训斥进步学生的行径,组织了以反对学校克扣学生伙食为由的罢课运动,要求民主办校,撤换校长。这次罢课运动,地下党组织充分总结吸取了第一次罢考的经验教训,不搞孤军作战,采取发宣言、散传单、向附近各县及省城求援的形式,扩大声势和影响。1929年6月30日,徐文烈等156名学生向省教育厅控告校长任用私人、排斥异已、废驰校务、励行专制等行径。为了领导好这场运动,成立了罢课委员会,徐文烈为罢课委员会组织委员,罢课委员会决定由徐文烈、汪集生(又名汪炳贞)为学生代表到昆明向省教育厅请愿。徐文烈、汪集生、赵国徽等三人绕道陆良赴昆。到昆后,在中国云南省临时委员会的指导下,又以省学联的名义,在省立第一师范大会客室召开座谈会,邀请昆明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各报记者和各文化团体的代表参加,座谈会上,徐文烈报告了曲靖师范学校当局巧立名目、蒙蔽上级、荒废教学、贻误青年等行为和全校学生为反对其黑暗专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罢课运动的实况。徐文烈在报告中谈到学生的处境时,声泪俱下,语言感人,使曲师学潮赢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同情。可是,学校当局在曲靖县政府的支持下,把徐文烈、周子安、汪炳贞等“永远开除学籍”。后经昆明地下党员刘苑梅、程熙文推荐,徐文烈到陆良县外南区碧云小学任教,到校后,徐文烈以教师的合法身分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0年春,省临委对陆良党组织作了调整,建立了中央陆良中心县委,徐文烈为委员,负责六区(老鸦召一带)的工作。他以学校为据点,开展爱国进步学生运动。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宣传革命真理,教学生和青年农民唱革命歌曲,使《少年先锋队歌》、《国际歌》等歌曲流行于学校和农村。陆良暴动前夕,他又秘密教唱武装暴动歌:“武装暴动要齐心,告我工农兵,高高举红旗,镰刀、斧头、五角星。被压迫的阶级,被剥削的人民,只有革命是出路,舍了斗争无生存。暴动、暴动,武装去把政权争。……”豪迈雄壮的歌声唤起民众参加革命武装暴动。
徐文烈在召夸、老鸦召一带秘密组织发动了由青年农民和学生组成的50多人的武装,还对小者黑的分团首朱绍庭做统战工作,争取人枪二百多。同年5月,省临委批准陆良武装暴动计划,确定其武装暂编为红军第三十八军,下设三个师,朱绍庭、徐文烈为第三师负责人。7月4日傍晚,暴动队伍分两路进攻县城。一路以三岔河为中心,调集召夸、老鸦召和马街的武装,准备扫除敌人孙昆的武装后,作为攻占县城的正面部队。徐文烈率领暴动队伍向马街方向靠拢,但因起义军指挥部对敌情判断有误,临时命令徐文烈部暂缓行动,攻城计划未能实现。
陆良暴动失败后,徐文烈转移到昆明做党的工作。以后又回到宣威,与地下党员陈昌郁、何正坤、周子安等在板桥成立党支部,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中共云南省临委遭破坏后,板桥支部与上级失去联系。党支部改为党小组,继续坚持工作。1932年2月,徐文烈化名何坤考入云南教育学院(该学院尚未开学,即并入东陆大学)读书。1933年8月,徐文烈被人控告,以“思想左倾”、“常看《向导》周报”、“有共产党嫌疑”等非名而被捕入狱。因当局找不到任何证据,关押两个月后,他被校长何瑶保释出狱。从此,他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1934年1月,徐文烈从东陆大学毕业后回宣威县立中学任教,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会,传阅各种进步书刊,并带领县中进步学生到板桥小学和板桥街头进行抗日宣传。10月,县中一学生无故被警察毒打,他对此深表同情,支持宣中、简师主持正义的100余名学生冲进警察局痛打警察局长傅嘉辉。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进入云南。4月26日下午,红九军团进驻宣威板桥,部分红军就住在徐文烈家中。这时徐文烈刚好由县立中学回家。他见到为贫苦人民翻身求解放的红军,格外高兴,便向红军战士打听部队的领导人。后军团领导派人来找他,他就到军团部驻扎的板桥小学,找到了军团长罗炳辉。罗炳辉亲切地与他谈了话,向他了解宣威城的城防情况,听取了他关于攻占宣威县城的建议。这时,徐文烈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决心离开妻子儿女,跟随红军闹革命。于是他自愿参加红军,并为红军攻占县城作向导。
徐文烈参军后的第七天,红九军团攻占会泽城,活捉了县长。徐文烈在公审县长的大会上讲话,控诉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动员当地穷苦人踊跃参加红军,壮大红军队伍。长征中,徐文烈历尽艰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35年8月在到达草地中的松岗时,经红九军团宣传部部长王透、刘鹤孔介绍,他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徐文烈同志参加红军长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常为人民做了很多工作,在军队作战和建设中,立下不少军功。抗美援朝战争中,因战功卓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先后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各一枚。第五十军再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徐文烈等对军队改造工作的成功,证明了徐文烈为第五十军的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1954年4月下旬,徐文烈告别了与他同生死、共命运、艰苦奋战了五个春秋的第五十军全体将士,奉调回国,协助刘伯承等同志领导南京军事学院的工作,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期间,徐文烈十分辛苦,以至积劳成疾,患脑血栓,一度偏瘫,但病情稍有好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1959年12月,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背着毛主席进行了大量的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一大批开国元勋和功臣惨遭迫害。对此,徐文烈感到十分痛心,并意识到林彪、江青及其党羽的魔爪也必然会伸向自己,预感到一场殊死斗争即将来临。他抄录了文天祥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批注:“后两句可取,需以革命者立场观点借用始可。革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只要是为了捍卫毛主席党中央,就是上刀山入火海,亦在所不惜。”果然不出所料,1968年初徐文烈被林彪党徒强加各种罪名关押起来,受尽各种刑讯逼供,身心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2月18日,他被当时的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定为“叛徒”,开除党籍、军籍。3月,被林彪党徒借战备疏散之名,遣送回云南老家。
回到家乡后,徐文烈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忠于党,忠于人民,顽强地与林彪、“四人帮”作斗争,时时怀念一起战斗几十年的战友和同志们,一心向往重返疆场,再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由于长期征战,加之遭受林彪、“四人帮”党徒的残酷迫害,他已积心脏病、高血压、开放性肺结核、糖尿病、慢性肝炎、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于一身。在家乡,由于居住条件差,缺乏营养和缺医少药,他的伤残之身得不到调治,身体日渐衰弱,病势愈来愈重。1972年至1973年初,他病到吐血和难以行动的地步,但仍壮心不已。1972年7月16日,他在给毛主席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兹欲再刍刍以恳求于主席者,深盼能批示有关机关首长,将林贼及其忠信对职污陷之一切,予以严肃复审,还我历史以真面目,则职三生有幸,誓当衔环结草,殊死以报党和人民。职复思,今林贼授首,已化飞灰,随从羽翼相继落网,贼等任何污陷于职历史之外,已易查明,谨恳示有关首长,赐予严肃鉴定,以清泾渭。忠奸不两立,此生为党为人民,誓当继续流血流汗,虽死而无恨。”又言:“……惟朝朝暮暮,切盼有朝一日含冤剥白,能够继续紧随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下,再行驰骋疆场,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支援世界革命继续流血流汗,直至肝脑涂地以报党和人民,之死靡它。”其渴望继续报效党和人民之壮志及虔诚赤子之心跃然纸上。1976年12月28日12时37分,徐文烈第二次心肌梗塞,含冤逝世。
由于“四人帮”及其党徒从中作梗,徐文烈的冤案在他生前一直未能得到平反。粉碎“四人帮”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对徐文烈的冤案进行了复查,对他的历史问题作出了正确的结论。1979年3月15日,总政治部发了《关于徐文烈同志历史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宣布“撤销1971年2月18日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将徐文烈定为叛徒,开除党籍、军籍的决定”,彻底推倒了林彪、“四人帮”一伙强加给徐文烈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徐文烈的冤案,最终得到了平反昭雪。
徐文烈在他六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为革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用自己壮丽的革命实践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业绩将永远载于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史册。
(马荣柱据宣威县史志委出版的《乌蒙红霞》及徐文烈之女徐燕提供的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