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龄
作者:刘兴育时间:2022-11-24

王九龄(1880.9~1951.9),字竹村,号梦菊,云龙县石门镇人。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虽家中贫寒,但因其父王桂芳是私塾教师,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孝顺父母,常独自上山砍柴,为父母分忧,被当地人视为“孝子”。十岁时,其父去世,家中更加清贫,不得不中途辍学。但是王九龄仍酷爱读书,在从事家务劳动之余,向邻里藏书户借书自学。因爱护书籍,信守还期、藏书之家都乐于相助,学业大有进步,较一般私塾学生知识更为广泛,参加乡试获廪生,后入省府贡院就读,成绩卓优,被清政府选送日本深造,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加人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后回云南任留学生经理员。奉孙中山指令在云南活动,因有人告密,王九龄不得不取道缅甸,再渡日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杨振鸿与李伯东等密议建立反清组织兴汉会,王九龄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前夕,他与同盟会员杨大铸、黄嘉梁、王湘等投入了反帝、反清的大革命运动。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在云南军都督府、督军署担任政务、军事、外交、财政等方面的重要职务,以后又积极投身到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竭尽全力。

1912年2月,王九龄被任命为安平同知,7月,任呈贡县知县;12月升景东直隶厅长,1913年厅改县、新委为景东县长,因故未到任。1916年任云南督军公署秘书长,1919年任云南留学生经理员。1920年任省议员,任云南造币厂会办、厂长和联军总司令部军事参议、军法处长、云南军署军法课长。1922年任禁烟局督办、靖国军军饷主任、省财政司司长、富滇银行总行长。同年,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各派代表在上海法界古板路组织各省代表联合办事处,王九龄与李雁宾为云南唐继尧的代表,参与商讨倒曹(锟)吴(佩孚)事宜。1923年,孙传芳、段祺瑞、张作霖的代表与各省代表在上海举行会议,联名通电反对曹锟贿选,王九龄是云南代表。

1922年任东陆大学名誉校长、董事及云南高等法院委员;1927年,王九龄任云南省省务委员、云南总检察厅总裁委员、云南盐运使。1933年,复任云南留日学生经理员,1938年任蒙自海关监督;1941年,任省议会联署议员、云龙县顾问;1943年,任个旧溶锡职业工会候补监事、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云南佛学院董事会院董、云南佛教会监委;1946年,任中国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厂长、高等顾问;1947年4月,任云南省参议会第一届三次会议议员;1948年,任云南救济特捐募集委员会委员;1949年,任省参议员、云南省人民和平促进会理事,为促进云南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近代中国正规大学的创办,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云南地处边陲,交通梗阻,经济文化落后,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云南还没有一所大学。国家建设,百业待举。云南光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均有所发展。为建设云南,急需各种人才,为了培养人才,急需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1915年,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召开,云南代表所拟计划案内,首次提出在本省自办大学的建议。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民主”、“科学”风吹遍全国,省垣各界人士,学者名流再次建议政府创办大学。1920年,云南首批留学生学成回省后,积极倡议创办大学。云南军都督唐继尧鉴于当时云南社会迫切要求,于10月22日命省参议员王九龄和军都督秘书官董泽共同负责筹备事宜。因发生军阀混战,大学筹备工作一度中断。

1922年3月,唐继尧回师云南,仍令王九龄,董泽恢复大学筹备工作,原大学筹备处地址翠湖水月轩已被军旅驻扎,难以迁让,加之经费匮乏,办学举步艰难。6月11日王九龄以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官兼东陆大学筹备员名义就大学筹备处地址与筹备经费问题呈文唐继尧,称:“查前筹备处成立,原假水月轩地址。现该处已为军队驻扎,势不能遂行恢复,业经由职(王九龄)与图书馆再四磋商;暂假该馆空室,附设为筹备处。一俟驻军他迁,再为迁回。但值兹成立伊始,内中应用职员及各项设置,纵力从樽节,亦须略筹费用,方能推行尽利。拟请先行筹给开办费银2000元,俾能祗领筹备,以期速观厥成。”后经各方努力,筹备处最后附设在双塔寺的省立工业学校内。为了落实建校资金,王九龄以省政府财政司司长的身份从东川矿业官股中拨出十万元。1922年10月4日召开筹备会,时任财政司长的王九龄与省长唐继尧被选为名誉校长。同年12月8日,东陆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1922年的组织大纲中规定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为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前后共有三届,即1922~1927年为第一届,董事共有3人,唐继尧因是创办人,被尊为董事长;省财政司长、名誉校长王九龄和个旧锡务公司总经理,个碧铁路总办陈均为董事。1927年5月唐继尧去世,改组董事会,王九龄留任董事。1928年9月24日,第三届董事成立,王九龄仍当选董事。

1923年5月学校组织时事系列演讲会,王九龄为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历代之学风》的演讲,受到师生的好评。

1943年12月23目,云大召开纪念护国起义28周年座谈会,邀请护国起义前辈、各大学文史系教授参加。时任个旧溶锡职业工会候补监事、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云南佛学院董事会院董、云南佛教会监委的王九龄等人参加。座谈会先由云龙讲了护国起义的经过后,王九龄讲了护国起义对云南的重要性。

王九龄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外从事社会公务活动,但一直十分关心云大的发展,四十年代,云大购置了大批法文书刊急需翻译。1948年,王九龄让刚从法国巴黎大学语言文学系学习归国的女儿王云珍到云大医学院图书馆整理法文书籍。1949年熊庆来又聘她为外语系助教,同时兼任校长办公室秘书。

王九龄勤于书画,是南雅诗社成员,谙于诗道,与社中诸人多有唱和。晚年退隐,从事佛学研究,与昆明西山华亭寺方丈虚云友善,相互探讨佛学教义,造诣颇深。1945年,将所珍藏的大藏经和其它佛经全部献给了华亭寺。今华亭寺正殿悬有他的题联。

1950年,他将毕生珍藏的文物古籍捐献给省人民政府,并以宗教界人士身份,参加了云南省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他还把自己所居住的翠湖东路25号的一院四合五天井式楼房共41间(即云大正门对面的老幼儿园)廉价卖给学校。

1951年9月17日,王九龄因患脑溢血在昆病逝,终年71岁。

 

资料来源:

1.省志办提供的有关材料《王九龄》。

2.《云南大学志·大事记》,陶李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3.《云南大学志·后勤综合卷》,谭茂森编著。

4.《云南大学志·总述》,丁宝珠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5.王九龄女儿王云珍的来信。

6.《云龙县志》,云南省云龙县编著委员会编纂,农业出版社。

(刘兴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