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演变——以云南大学为例
(云南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
摘要: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大学的实际,阐述高等院校随着就业政策的变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并揭示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改革开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云南大学
The Evolu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polici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 take Yun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a dynamic and creative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they ar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for a country.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our government takes more policies to promote a good job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ook the
Yun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what reform measure the colleges carry out, and proclaimed the questions in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t present.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llege graduates;
Yunnan
University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其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力的长远发展。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就装什么。这种“统包统分”就业模式,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社会安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云南大学作为西南边陲的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建国前后为国家共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和各条战线,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力求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大学的实际,阐述高等院校随着就业政策的变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并揭示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1985
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它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主权,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根据《决定》的有关决定,云南大学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把毕业生分配到国家最需要又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充分发挥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的目标,对应届毕业生的分配方法做了较大的改进:(一)采取由学校根据我校应届毕业生实际情况,提出分配建议。请省计委综合平衡后下达分配计划进行分配;(二)以供需见面的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使用方向;用人单位则提供所需要毕业生人数、对毕业生的使用意图及条件要求,根据“适当集中,加强重点,照顾一般,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分配建议计划报省计委。(三)努力做到把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注意把品学兼优的学生放到重要岗位上,在不影响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工作志愿,适当照顾毕业生的实际困难。这项政策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的自主权,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才,逐步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并增强了云南大学适应社会需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997
年2月13日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在20世纪90 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以《纲要》为政策依据而确立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求择业的自主权逐步向毕业生回归。根据《纲要》的有关规定,云南大学改变了当时的就业工作方式,鼓励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同时也明确用人单位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云南大学把自己定位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转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从而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以此来促进毕业生的良好就业。
1997
年3月24日
,随着高等教育准备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同时还指出,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规定》是目前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毕业生就业法规性文件,它涉及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毕业生权利与义务以及涉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规定》实施后,云南大学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就业工作上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这其中包括:(一)通过加大选调生工作力度、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等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二)对有意愿去基层的毕业生,通过实施灵活的户籍管理办法、优惠的工资待遇,代为偿还助学贷款制度、向基层倾斜的公务员考录政策等保障措施,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云南大学实施的这项措施,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边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就业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密切关注的国计民生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是焦点中的焦点。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等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的良好就业。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迅速到来,就业难的严峻局势仍然不容忽视的摆在了我们面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 万、338 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1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 多万毕业生,近3年来更是每年净增70 多万人。这意味着国家每年必须新增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政府确定的大学生就业率目标是实现70% 以上,这表明新增就业岗位并未能够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必然也是持续快速扩张的。以云南大学为例, 2002年云南大学的全日制毕业生人数为2100人,2003年为3200人,2004年为3600人,2005年则激增至5400人,云南地处边陲,就业岗位有限,因此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兴之策,既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突出的政治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未来的显性标识,而且将长期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社会文化思潮取舍、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的情况下,政府、高校和社会其他各界的人士都应该对其加以关注,尽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大学生就业系统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云南大学党政办公室.云南大学统计年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云南大学志》编审委员会.云南大学志•总述续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
4. 杨宜勇.失业冲击波[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5. 刘晓波等.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
6. 胡鞍钢.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7. 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8. 赵晓.处于临界点的中国失业问题[J].中国经济快讯,2002,(2).
9. 郭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和内容[J].宜宾学院学报,2003(5).
1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 http://www.cbe21.com/public/jtzs/article.php?article_id=200.